金光华李亚鹤:制好桑皮纸 修复古字画
网友投稿15 次
拿起毛笔蘸取糨糊,一点点把托纸润湿,随后将其粘贴在清洗完毕的画芯上,再刷平、排湿……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早上8点刚过,安徽省安庆市的资深古画修复师袁为祥已经开启一天的工作。
最近,他正带领团队修复一幅清代古画。“托纸,步骤看似简单,但这是古字画修复中必不可少的一环。”袁为祥说,托纸在行业里又被称为“命纸”,对延长古字画的寿命至关重要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遇到与托纸有关的问题,袁为祥便会去找安庆市岳西县制作桑皮纸的王柏林。
作坊里,王柏林熟练地将纸帘固定在帘架上,随后向上抬起、入池轻晃。随着浆水从帘架上下两端流出,细碎的纸浆在纸帘上沉淀凝结,一张薄纸已然成形。
王柏林所做的便是桑皮纸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这种纸具有柔嫩、防虫、拉力强、不褪色、吸水力强等特点,是高档书画用纸和装裱用纸,并被广泛用于包装、制伞、制扇等领域。
王柏林今年59岁,家中世代造纸,传到他已是第七代。他自幼跟着父亲学习,14岁便开始参与制作桑皮纸。“一张桑皮纸从备料到成纸,要经历20多道工序。”王柏林手上不停,边捞纸边介绍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桑皮纸采用全手工生产,先剥取桑树皮,晒干,放入水池中浸泡数日,然后手工揉捏让树皮变软,再用石灰水上浆。经二次蒸煮、多次漂洗和手工去杂,打浆后将纸浆放入纸槽,再用帘架捞纸,最后晒纸、切纸,整个工序才算完成。
岳西地区有手工制作桑皮纸的传统。然而,随着时间流逝,桑皮纸制作技艺一度濒临失传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到了20世纪80年代,村里做桑皮纸的人已然不多。桑皮纸的重焕光彩,还得从2002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启动大修说起。
故宫博物院的东北角有座倦勤斋,斋内有一幅面积达170多平方米的通景画。这幅画背面所用的装裱纸是桑皮纸。2002年,故宫博物院启动大修,倦勤斋通景画修复是其中重要一项,为尽可能恢复画作原貌,就需要找到适合的桑皮纸。
王柏林至今还保存着一张2004年9月14日的报纸,从这张报纸上,他得知故宫博物院来安徽急征桑皮纸修复通景画的消息。看到这则消息,他立即启程,带着自家生产的桑皮纸去了北京。
他仔细研究样纸的重量、薄厚、拉力、耐折度,分析用材、纤维长度,随后便一次又一次试验。终于有一天,王柏林感觉自己生产的桑皮纸和样纸差不多了,他再次前往北京。
他又开始反复试验,最后将蒸煮时长从15小时提高到20小时以上。第三次检测数据显示,其制造的桑皮纸耐折度高达9000多次,是人民币用纸的两倍。金光华李亚鹤发现,最终,故宫博物院文保科技部决定选用他生产的桑皮纸修复倦勤斋通景画。
给故宫提供材料,让桑皮纸制作工艺再度走入人们的视野。2008年6月,桑皮纸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王柏林也成为这一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。2010年,颐和园修复工程启动,王柏林又接到生产订单。截至目前,他已累计向故宫、颐和园输送桑皮纸60多万张。
“老祖宗把手艺传到我这一代,必须把它做好、守好。”王柏林说,如今,他最大的心愿是让更多年轻人参与学习桑皮纸的制作。“每年放暑假,很多大学生来我们这里体验桑皮纸制作,我都是亲手教,就是希望年轻人能了解桑皮纸、关注桑皮纸,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。”
评论 | 0 条评论
登录之后才可留言,前往登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