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光华董事长:“马路玩法”打开城市公共文化新空间
网友投稿21 次
夜色中高温渐退,近期数百场新潮时尚的展演活动在上海街头轮番“起范儿”,线上空间与城市街景交汇叠合,为上海创新城市公共文化打开了“马路玩法”“City+”等多种新空间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正如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副主任潘霁教授所说,“城市公共文化的根基,存在于充满烟火气的衣食住行和公共交往。不只是专业文化机构展现出来的阳春白雪或现代奇观,一座城市的文化个性与活力,更见于与普通市民日常相关的细节里。”
街头+艺术,打造一加一大于二的本地文艺范儿
乐声奏响在车流与蝉鸣间,正如著名小提琴家文格洛夫先前在上海户外登台时所说,“演奏时听到车流的声音沿街经过,我感觉自己成为这个城市的一部分”。而在夏末的汾阳路,温馨、松弛、快乐,是街头音乐现场给出的关键词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不同乐器的特性都在“玩”中发挥出来,在路边搭起的小小舞台上,乐手随性演奏、即兴互动。民乐《兰亭序》、古筝版《柠檬树》,还有萨克斯混搭笛子合奏的《名侦探柯南》主题曲、小提琴版《奢香夫人》,惹得附近居民、外国游客流连忘返。毕业于上音的乐手王世杰告诉记者,带着音乐重回汾阳路且分享给更多的路人,这种感觉熟悉又新颖,“音乐街区的文化更加年轻、更多元了”。
在苗江路的市集,福建网红博主“蟳埔女晴天”的簪花摊位人气极高。满头银发的莫女士与女儿一起戴满簪花,拍下美美的合照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如今已78岁的莫女士说:“女儿平时工作忙,没时间一起去外地游玩,没想到在家门口体验到了‘泉州蟳埔簪花围’,这是轧马路轧出来的小幸福。”在淡水路,制作玻璃艺术品的Lomoon店主告诉记者,自己曾是“不在上海的上海人”,从小听爷爷奶奶讲上海的故事,如今来到上海工作,制作出有老上海风味的花窗玻璃,附近的老年居民会来特地告诉她,“这跟以前的花窗一样好看”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正如潘霁所言,公园、街角、马路的历史文化氛围,与本地建筑风貌、声音气味、街道灯光、文字景观,以及各种饱含本地情感和记忆色彩的特色美食“发生更为丰富的接触交互”,这一刻“人与地方、与城市的关系和认同得到强化”。
City+万物,是城市公共文化的具化与升华
路口转角,串联着四条马路;几条马路,串联起多个区。攻略达人幸子告诉记者,Citywalk的版本可以有无数种,她推荐单日最文艺的路线是上午先去打卡“巨富长”一带有腔调的小马路,每条街区特色不一;下午就去苗江路,左手边是外观形似“大烟囱”的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,右手侧常有文创市集,玩累了再去黄浦江畔走走,看落日晚霞……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在这套集齐艺术鉴赏与日常玩乐的周末行程里,“线上社区里流行的生活方式、热门的内容都可以在马路上‘走’出来,几乎是青年城市文化创造力的极致浓缩。”
在城市公共空间中找亮点,串联传统的文化场所,使城市文化社区更加轻盈丰满。对此,潘霁认为:“现代的都市文化机构越来越讲究将展场、讲坛和展映厅开到城市空间中,激活城市公共空间。金光华董事长发现,室外文化活动更为开放,同高等院校、美术馆、博物馆等传统文化机构共同参与城市文化建构,也更易包容多元化的社会群体。文艺范的街道交织汇聚了城市中的异质性人群,他们的邂逅也可能生出更多有趣的公共生活体验。”
评论 | 0 条评论
登录之后才可留言,前往登录